温胆汤
罗大伦去痰湿泡脚方!理气化痰,和胃利胆。

罗大伦小儿温胆汤泡脚

大补气血,食疗古方玉灵膏

罗大伦:详解小儿“积食”

“积食就是孩子对某些特定的食物,突然摄入过多了,超过了脾胃的运化能力,结果导致脾胃功能减弱。脾胃受伤了,会导致呼吸系统的紊乱。所以,孩子在这样的状态的时候,特别容易患外感,那么此时该如何调理呢?此时再用焦三仙就不够了,我会推荐明代的名医龚庭贤的消食饼的方子”家有小儿,健康有恙,牵动父母之心,积食是常见小儿疾病,本文罗大伦博士讲述小儿积食如何影响健康,及调理方法,实用有效,值得收藏!

★小儿“积食”

有一次,一位在美国的朋友打电话给我,说她的孩子发烧,已经好多天了,美国的医生检查,说内脏没有什么问题,可就是高烧不退,美国的医生开了退烧药,可是只能降温几个小时,然后就还是高烧,再问医生,医生也无奈,最后她没有办法,给我打了电话。

我觉得应该不是天气的问题,于是又问:小朋友在发烧之前,什么东西吃多了吗?这位朋友回想以后回答:确实几个华人家庭出去聚餐,孩子吃了很多东西。

于是,我分析这可能是食积导致的,于是问她之给孩子吃了什么药,她说在西药无效以后,给孩子去药店买了中成药柴胡桂枝颗粒什么的。于是,我告诉她这个药可以继续吃,同时,嘱咐她只需要多买焦三仙各六克、炒鸡内金六克,给孩子熬水喝。

结果,第二天晚上,我收到邮件,她说“中医真神奇啊!孩子的烧已经退了。”

为什么孩子烧了那么多天,用点消食导滞的就退烧了呢?

那么,什么是积食呢?

所谓积食,就是吃某种食物吃的过多,超过了孩子脾胃所能接受的范围,导致脾胃功能的低下,这在中医,叫做积食。

这需要先给大家讲一下脾。实际上,中医的脾跟西医的脾不是一回事,西医的脾是免疫系统的一个器官,参与生产淋巴细胞。实际上,中医的脾包括西医的脾和胰两个脏器,但是其功能还远远大于此。它还包括吸收食物中的营养,还负责生血,还负责统血,还负责统水等等。其中,一个重要的职责:中医的脾是负责运化食物的。

什么是运化食物呢?就是把这些水谷精微吸收并向全身输送。这种输送有两个方面。

★运化,运和化不是一回事儿

中医认为:食物进入身体,要经过“消”、“化”、“运”三个环节。

食物进来首先进入的是胃,胃是管什么呢?胃是管受纳的,我们吃进东西,胃负责接受,胃好比收发室。胃把东西接收完了,接收完以后做初步的处理,把完整的食物变成易于分解的小块,把食物给分解了,不再是一块一块豆腐,不再是一棵一棵青菜,而是成为糜状的东西了。就是我们通常所讲的“消化”的“消”的部分。这个时候食物还是食物,只不过被拆分了。

接下来轮到脾工作了,脾干嘛呢?脾要把食物先化掉,食物本身并不是我们身体能够吸收的物质,比如白菜我们没法儿直接吸收,但是我们的脾可以把它给“化”成我们可以吸收的物质,这个过程叫“化”,这是脾的功能。所以大家看到了,我们平常所说的“消化”这个词其实是包含着两个含义,不一样,“消”是磨啊,是拆分啊,物质还是原来那个;“化”就是把它变成能够吸收的东西了,给它化成这个什么样的东西呢?

为什么叫“脾主运化”呢?因为“化”之后,还有“运”。当脾把食物给化成可以吸收的物质之后,脾还负责把它送往全身各处。其中,食物化成一些好的东西叫精微物质,其中清轻的物质往上走,向上输送到心肺,成为气血化生的来源;另外一方面是输送到全身,濡养四肢百骸。有一些重浊的物质向下走,其中糟粕会被排出体外。

关于孩子的脾胃,有一个问题容易出现,就是小孩特别容易积食,这是小孩的特点。我们说不能给孩子吃多了,现在绝大多数孩子的脾胃太弱了,我们给他吃了好多好吃的,堆到里面了,一下就瘀住了。比如说那种奶油蛋糕,很多都是反式脂肪做的,如果大量吃下去,吃完很容易就病,所以总有家长对我说,昨天孩子开生日晚会,然后剩下的一半蛋糕她的孩子都给吃了,然后今天就开始哮喘了。

所以,积食的孩子特别多。那么什么是积食呢?积食就是孩子对某些特定的食物,突然摄入过多了,超过了脾胃的运化能力,结果导致脾胃功能减弱。

举个例子来形容什么是积食

我举个例子来形容什么是积食,如果我们把电脑里面的文件都打开,我们同时打开几个没有问题,当我们让一千多个程序同时运转的时候,电脑就会死机了,这种死机就和积食一样。我们每天吃的食物是多样的,适量的,没有问题。当我们吃同一种东西,吃得非常多的时候,超出了我们脾的运化能力,结果就导致脾的“死机”了,这就是积食,也叫食积。

积食也会大致有分类,有的孩子一点东西都不想吃,没有胃口,这往往是积在胃部更多,因为胃不能受纳了;有的孩子却特别能吃,可是还是很瘦,这往往积在脾更多,脾无力运化了,身体没有营养,于是发出求助信息,报告司令部说需要吃更多的东西,这样司令部发出指令,要吃跟多的东西,于是孩子就开始猛吃,可是吃得越多脾越无力运化,最后就都泻出去了。

积食还会分出寒热来,如果孩子的身体偏于阴虚,那么积食以后,积滞容易化热,导致湿热积滞为患;如果孩子素体阳虚,则积食很容易伤到脾阳,导致孩子的阳气不足,形寒肢冷,这样的情况一般比较严重,甚至会影响孩子的发育。

积食还分有形的和无形的。有的是积滞的食物还在,这往往是刚刚吃的,是急症,比如孩子吃喜欢吃的奶油蛋糕吃多了,吃了半个,第二天发烧感冒了,此时是有形的积食还在,这是有形的,此时只需要把积滞清掉就可以了;还有一种是无形的,这往往是慢性的,就是吃某种食物过多,伤害到脾胃的运化功能了,此时可能具体的食物有可能不多了,这叫脾虚夹积,还有点有形的物质,还有的时候是积滞的食物早已不在了,但是脾胃却依然无法正常运行,这种孩子正气不足,往往容易导致反复外感,这种情况就是“无形之积”了。如果不及时调理,会逐渐变成“疳积”,所谓“疳积”就是因为喂养不当或者久病导致的严重的营养障碍。

★那么积食就是有食物积存在脾胃里面吗?

答案是:不一定!

积食是分成两个阶段的,在刚刚积食的时候,我描述这种情况,是积在胃里,是有过多的食物积存的,比如孩子刚刚连着吃了几次大鸡腿,有连着吃了红烧排骨,结果吃多了,此时,会出现急性的积食情况,此时孩子的肚子会膨闷胀饱,孩子会胃口下降,大便会出现臭鸡蛋的味道,嘴里会有臭味,舌苔会变得厚腻。

因为此时脾胃受伤了,也会导致身体的其他部位出现问题,比如呼吸系统。

中医认为脾胃属土,肺属金,土生金,所以,脾胃是肺的母亲,其实,这是古人用这样简单的方式,在讲述这样一个道理:脾胃受伤了,会导致呼吸系统的紊乱。

所以,孩子在这样的状态的时候,特别容易患外感,外邪很容易就会入侵。

比如,孩子外感发烧了,中医儿科一般会看孩子的舌苔,如果舌苔厚腻,立刻会用消食导滞的焦三仙等中药,然后孩子的身体会立竿见影地恢复。

那么积食具体有哪些表现呢?

积食的孩子舌苔中间会开始变厚,有的是全部变厚,有的是只在舌体中间,出现一个硬币一样的变厚的圆圈,这都显示孩子可能出现积食了。

同时,孩子的嘴里开始有味了,有的家长会敏感地闻到孩子口中的异味,这就是因为胃气不降,导致的口中异味,有的孩子还会嗳气,反出酸腐的味道,严重的还会呕吐。这就是有积食了。有的孩子,还会出现大便的味道特别臭的情况,会有酸腐的味道,古人形容“臭如败卵”,这也是症状之一。

此时,对于有形的积食,我们可以找中医调理,不严重的,也可以自己用焦三仙各6克、炒鸡内金六克,马上熬水给孩子喝。焦三仙是焦山楂、焦麦芽、焦神曲,这三仙,其中焦山楂是去肉食之积的,焦麦芽和神曲是清谷面之积的。炒鸡内金有化瘀消积的作用,对于促进脾胃功能很有好处。这个东西各6克,熬水喝了,一般两三次孩子的积食马上就会去掉,可能身体就没问题了,如果你不去掉的话,这个东西留在里面能变成大患。孩子可能发高烧,退不掉,都是因为这个引起的。

这是中医的特点,有的时候,孩子发烧,怎么用退烧药都无效,到了中医那里,开些消食导滞的药物,很平淡的焦三仙什么的,结果立竿见影,孩子的烧马上就退了,有经验的中医大夫,在看孩子的病的时候,总是要观察一下孩子是否有积食,因为这往往是引起孩子其他病变的一个重要因素。

对于那种脾虚夹积或者干脆就是无形之积的,我们一般会在前面的焦三仙和炒鸡内金的基础上,加入一些太子参、白术等补脾运脾的药物,但是这种情况一般相对复杂,不是我们自己在家里能解决的,希望大家找附近的中医,协助分析一下,然后开个方子调理一下。

如果孩子的积食已经比较重了,有了寒热之分,或者要进入无形之积的情况了,就要找医生来处理了,一般需要在消食导滞的基础上,加入一些滋补脾胃的药物,这样才能帮助孩子恢复。

有的家长说我的孩子怎么总是积食啊,消食导滞以后,两天就又出问题了,这太头痛啦!

慢性的积食,多数是积在脾。

此时,可能积滞的那个有形的食物已经不在了,但是伤害却依旧在,当时引起的脾胃功能的损伤,一直没有恢复。

有的家长问我:为什么自己给孩子每顿饭都喝粥了,什么都不敢吃,可孩子还是积食呢?原因就是这样的,这是那种无形的积食,其实是孩子的脾胃被某种食品给拖累的功能异常了,至今未能恢复。

那么为何会如此呢?原因是:孩子的脾胃功能还没有完全完备,比如两个月的婴儿,您就无法给他吃红烧肉,为什么?这就是孩子脾胃的特点,它的接受能力是有限的,是有自己的成长特点的,是循序渐进的。在儿童期,如果我们不顾孩子的生理特点,给孩子顿顿肥甘厚味,则孩子的脾胃,在全负荷地忙碌过后,如果工作量仍然很大,则会受到损伤。

此时,也会出现积食的表现,我管这叫无形的积食,其实就是伤了脾。此时即使是天天喝粥,孩子仍然舌苔厚腻,有积食的表现。

这种情况,往往比较棘手,多数是家长不按照孩子的生理特点喂食,长期给孩子吃各种肥甘厚味,导致孩子的脾胃一伤再伤,最终积重难返。

这就不是简单的吃点焦三仙就可以解决的了。

此时的孩子,往往瘦弱不堪,毛发黄稀成绺,甚至肚子胀大,四肢却很瘦,胃口不佳,或者特别能吃却不吸收,容易腹泻,口中有味,舌苔厚腻,积食的状态反复出现。

因为脾胃虚弱,所以这样的孩子抵抗力也弱,容易外感,容易咳嗽缠绵不愈等各种问题。可以这么说,这种积食因此的问题,千奇百怪,我所见到的孩子的特别不容易调理的身体问题,往往会从这里找到根源。

那么此时该如何调理呢?此时再用焦三仙就不够了,我会推荐明代的名医龚庭贤的消食饼的方子。

说起这位龚廷贤,那可不是一般人,他曾在明代太医院做御医。1593年,治愈鲁王张妃臌胀,被鲁王赞为“天下医之魁首”,并赠以“医林状元”扁额。龚庭贤写过一本书,叫《寿世保元》,这书里有很多方子,多是他自己创立的,比如著名的乌鸡白凤丸,那就是人家龚庭贤的杰作。

我对孩子的慢性的积食的调理,就经常使用他书里面的消食饼。

他的方子是这样的:山药、莲子肉、茯苓、芡实、焦三仙、扁豆。

我给增加了薏米和炒鸡内金,去掉了扁豆,就变成了这样的方子:

怀山药九克、莲子肉六克、茯苓六克、薏米六克、芡实六克、焦三仙各六克、炒鸡内金六克,每天一副,熬水代茶饮。一般喝一两周,就可以改变局面。

这样的方子,就不是简单的焦三仙来消食导滞了,消食导滞依然是要用的,但是,在“消”的同时,增加了“补”的功能,攻补兼施,这才是调理慢性的、无形的积食的思路。

这个方子,都是药食同源之品,所以可以看做是食疗的思路,但是效果却非常好,对于多数的积食的孩子,我用的都是这个思路,效果很好。古人的方子,都是千锤百炼而来,尤其是像龚庭贤这样的名家,所出的方子,确实精到。

诊病是复杂的过程,需要四合参诊,请大家切勿在微信发求诊信息,恐耽误病情,还请大家在当地及时就诊为盼。另,微信中提到的所有药方,请大家切勿随意自行服用,务必在医生指导下使用。谢谢!

罗大伦:详解小儿“积食”

文章来源/网络整理

导读

积食就是孩子对某些特定的食物,突然摄入过多了,超过了脾胃的运化能力,结果导致脾胃功能减弱。脾胃受伤了,会导致呼吸系统的紊乱。所以,孩子在这样的状态的时候,特别容易患外感,那么此时该如何调理呢?

小儿“积食”

有一次,一位在美国的朋友打电话给我,说她的孩子发烧,已经好多天了,美国的医生检查,说内脏没有什么问题,可就是高烧不退,美国的医生开了退烧药,可是只能降温几个小时,然后就还是高烧,再问医生,医生也无奈,最后她没有办法,给我打了电话。

我觉得应该不是天气的问题,于是又问:小朋友在发烧之前,什么东西吃多了吗?这位朋友回想以后回答:确实几个华人家庭出去聚餐,孩子吃了很多东西。

于是,我分析这可能是食积导致的,于是问她之给孩子吃了什么药,她说在西药无效以后,给孩子去药店买了中成药柴胡桂枝颗粒什么的。于是,我告诉她这个药可以继续吃,同时,嘱咐她只需要多买焦三仙各六克、炒鸡内金六克,给孩子熬水喝。

结果,第二天晚上,我收到邮件,她说“中医真神奇啊!孩子的烧已经退了。”

为什么孩子烧了那么多天,用点消食导滞的就退烧了呢?

那么,什么是积食呢?

所谓积食,就是吃某种食物吃的过多,超过了孩子脾胃所能接受的范围,导致脾胃功能的低下,这在中医,叫做积食。

这需要先给大家讲一下脾。实际上,中医的脾跟西医的脾不是一回事,西医的脾是免疫系统的一个器官,参与生产淋巴细胞。实际上,中医的脾包括西医的脾和胰两个脏器,但是其功能还远远大于此。它还包括吸收食物中的营养,还负责生血,还负责统血,还负责统水等等。其中,一个重要的职责:中医的脾是负责运化食物的。

什么是运化食物呢?就是把这些水谷精微吸收并向全身输送。这种输送有两个方面。

运化,运和化不是一回事儿

中医认为:食物进入身体,要经过“消”、“化”、“运”三个环节。

食物进来首先进入的是胃,胃是管什么呢?胃是管受纳的,我们吃进东西,胃负责接受,胃好比收发室。胃把东西接收完了,接收完以后做初步的处理,把完整的食物变成易于分解的小块,把食物给分解了,不再是一块一块豆腐,不再是一棵一棵青菜,而是成为糜状的东西了。就是我们通常所讲的“消化”的“消”的部分。这个时候食物还是食物,只不过被拆分了。

接下来轮到脾工作了,脾干嘛呢?脾要把食物先化掉,食物本身并不是我们身体能够吸收的物质,比如白菜我们没法儿直接吸收,但是我们的脾可以把它给“化”成我们可以吸收的物质,这个过程叫“化”,这是脾的功能。所以大家看到了,我们平常所说的“消化”这个词其实是包含着两个含义,不一样,“消”是磨啊,是拆分啊,物质还是原来那个;“化”就是把它变成能够吸收的东西了,给它化成这个什么样的东西呢?

为什么叫“脾主运化”呢?因为“化”之后,还有“运”。当脾把食物给化成可以吸收的物质之后,脾还负责把它送往全身各处。其中,食物化成一些好的东西叫精微物质,其中清轻的物质往上走,向上输送到心肺,成为气血化生的来源;另外一方面是输送到全身,濡养四肢百骸。有一些重浊的物质向下走,其中糟粕会被排出体外。

关于孩子的脾胃,有一个问题容易出现,就是小孩特别容易积食,这是小孩的特点。我们说不能给孩子吃多了,现在绝大多数孩子的脾胃太弱了,我们给他吃了好多好吃的,堆到里面了,一下就瘀住了。比如说那种奶油蛋糕,很多都是反式脂肪做的,如果大量吃下去,吃完很容易就病,所以总有家长对我说,昨天孩子开生日晚会,然后剩下的一半蛋糕她的孩子都给吃了,然后今天就开始哮喘了。

举个例子来形容什么是积食?

我举个例子来形容什么是积食,如果我们把电脑里面的文件都打开,我们同时打开几个没有问题,当我们让一千多个程序同时运转的时候,电脑就会死机了,这种死机就和积食一样。我们每天吃的食物是多样的,适量的,没有问题。当我们吃同一种东西,吃得非常多的时候,超出了我们脾的运化能力,结果就导致脾的“死机”了,这就是积食,也叫食积。

积食也会大致有分类,有的孩子一点东西都不想吃,没有胃口,这往往是积在胃部更多,因为胃不能受纳了;有的孩子却特别能吃,可是还是很瘦,这往往积在脾更多,脾无力运化了,身体没有营养,于是发出求助信息,报告司令部说需要吃更多的东西,这样司令部发出指令,要吃跟多的东西,于是孩子就开始猛吃,可是吃得越多脾越无力运化,最后就都泻出去了。

积食还会分出寒热来,如果孩子的身体偏于阴虚,那么积食以后,积滞容易化热,导致湿热积滞为患;如果孩子素体阳虚,则积食很容易伤到脾阳,导致孩子的阳气不足,形寒肢冷,这样的情况一般比较严重,甚至会影响孩子的发育。

积食还分有形的和无形的。有的是积滞的食物还在,这往往是刚刚吃的,是急症,比如孩子吃喜欢吃的奶油蛋糕吃多了,吃了半个,第二天发烧感冒了,此时是有形的积食还在,这是有形的,此时只需要把积滞清掉就可以了;还有一种是无形的,这往往是慢性的,就是吃某种食物过多,伤害到脾胃的运化功能了,此时可能具体的食物有可能不多了,这叫脾虚夹积,还有点有形的物质,还有的时候是积滞的食物早已不在了,但是脾胃却依然无法正常运行,这种孩子正气不足,往往容易导致反复外感,这种情况就是“无形之积”了。如果不及时调理,会逐渐变成“疳积”,所谓“疳积”就是因为喂养不当或者久病导致的严重的营养障碍。

那么积食就是有食物积存在脾胃里面吗?

答案是:不一定!

积食是分成两个阶段的,在刚刚积食的时候,我描述这种情况,是积在胃里,是有过多的食物积存的,比如孩子刚刚连着吃了几次大鸡腿,有连着吃了红烧排骨,结果吃多了,此时,会出现急性的积食情况,此时孩子的肚子会膨闷胀饱,孩子会胃口下降,大便会出现臭鸡蛋的味道,嘴里会有臭味,舌苔会变得厚腻。因为此时脾胃受伤了,也会导致身体的其他部位出现问题,比如呼吸系统。

中医认为脾胃属土,肺属金,土生金,所以,脾胃是肺的母亲,其实,这是古人用这样简单的方式,在讲述这样一个道理:脾胃受伤了,会导致呼吸系统的紊乱。所以,孩子在这样的状态的时候,特别容易患外感,外邪很容易就会入侵。

比如,孩子外感发烧了,中医儿科一般会看孩子的舌苔,如果舌苔厚腻,立刻会用消食导滞的焦三仙等中药,然后孩子的身体会立竿见影地恢复。

那么积食具体有哪些表现呢?

积食的孩子舌苔中间会开始变厚,有的是全部变厚,有的是只在舌体中间,出现一个硬币一样的变厚的圆圈,这都显示孩子可能出现积食了。同时,孩子的嘴里开始有味了,有的家长会敏感地闻到孩子口中的异味,这就是因为胃气不降,导致的口中异味,有的孩子还会嗳气,反出酸腐的味道,严重的还会呕吐。这就是有积食了。有的孩子,还会出现大便的味道特别臭的情况,会有酸腐的味道,古人形容“臭如败卵”,这也是症状之一。

此时,对于有形的积食,我们可以找中医调理,不严重的,也可以自己用焦三仙各6克、炒鸡内金6克,马上熬水给孩子喝。焦三仙是焦山楂、焦麦芽、焦神曲,这三仙,其中焦山楂是去肉食之积的,焦麦芽和神曲是清谷面之积的。炒鸡内金有化瘀消积的作用,对于促进脾胃功能很有好处。这个东西各6克,熬水喝了,一般两三次孩子的积食马上就会去掉,可能身体就没问题了,如果你不去掉的话,这个东西留在里面能变成大患。孩子可能发高烧,退不掉,都是因为这个引起的。

对于那种脾虚夹积或者干脆就是无形之积的,我们一般会在前面的焦三仙和炒鸡内金的基础上,加入一些太子参、白术等补脾运脾的药物,但是这种情况一般相对复杂,不是我们自己在家里能解决的,希望大家找附近的中医,协助分析一下,然后开个方子调理一下。

如果孩子的积食已经比较重了,有了寒热之分,或者要进入无形之积的情况了,就要找医生来处理了,一般需要在消食导滞的基础上,加入一些滋补脾胃的药物,这样才能帮助孩子恢复。

有的家长说我的孩子怎么总是积食啊,消食导滞以后,两天就又出问题了,这太头痛啦!

慢性的积食,多数是积在脾。

此时,可能积滞的那个有形的食物已经不在了,但是伤害却依旧在,当时引起的脾胃功能的损伤,一直没有恢复。有的家长问我:为什么自己给孩子每顿饭都喝粥了,什么都不敢吃,可孩子还是积食呢?原因就是这样的,这是那种无形的积食,其实是孩子的脾胃被某种食品给拖累的功能异常了,至今未能恢复。

那么为何会如此呢?原因是:孩子的脾胃功能还没有完全完备,比如两个月的婴儿,您就无法给他吃红烧肉,为什么?这就是孩子脾胃的特点,它的接受能力是有限的,是有自己的成长特点的,是循序渐进的。在儿童期,如果我们不顾孩子的生理特点,给孩子顿顿肥甘厚味,则孩子的脾胃,在全负荷地忙碌过后,如果工作量仍然很大,则会受到损伤。

此时,也会出现积食的表现,我管这叫无形的积食,其实就是伤了脾。此时即使是天天喝粥,孩子仍然舌苔厚腻,有积食的表现。这种情况,往往比较棘手,多数是家长不按照孩子的生理特点喂食,长期给孩子吃各种肥甘厚味,导致孩子的脾胃一伤再伤,最终积重难返。这就不是简单的吃点焦三仙就可以解决的了。

此时的孩子,往往瘦弱不堪,毛发黄稀成绺,甚至肚子胀大,四肢却很瘦,胃口不佳,或者特别能吃却不吸收,容易腹泻,口中有味,舌苔厚腻,积食的状态反复出现。因为脾胃虚弱,所以这样的孩子抵抗力也弱,容易外感,容易咳嗽缠绵不愈等各种问题。可以这么说,这种积食因此的问题,千奇百怪,我所见到的孩子的特别不容易调理的身体问题,往往会从这里找到根源。

那么此时该如何调理呢?此时再用焦三仙就不够了,我会推荐明代的名医龚庭贤的消食饼的方子。

说起这位龚廷贤,那可不是一般人,他曾在明代太医院做御医。1593年,治愈鲁王张妃臌胀,被鲁王赞为“天下医之魁首”,并赠以“医林状元”扁额。龚庭贤写过一本书,叫《寿世保元》,这书里有很多方子,多是他自己创立的,比如著名的乌鸡白凤丸,那就是人家龚庭贤的杰作。我对孩子的慢性的积食的调理,就经常使用他书里面的消食饼。他的方子是这样的:山药、莲子肉、茯苓、芡实、焦三仙、扁豆。我给增加了薏米和炒鸡内金,去掉了扁豆,就变成了这样的方子:

怀山药九克、莲子肉六克、茯苓六克、薏米六克、芡实六克、焦三仙各六克、炒鸡内金六克,每天一副,熬水代茶饮。一般喝一两周,就可以改变局面。

这样的方子,消食导滞依然是要用的,但是,在“消”的同时,增加了“补”的功能,攻补兼施,这才是调理慢性的、无形的积食的思路。这个方子都是药食同源之品,所以可以看做是食疗的思路,但是效果却非常好,对于多数的积食的孩子,我用的都是这个思路,效果很好。古人的方子,都是千锤百炼而来,尤其是像龚庭贤这样的名家,所出的方子,确实精到。

——END——

罗大伦老师总结的小儿推拿10个穴位

罗大伦老师介绍小儿推拿穴位:1、二扇门

今天介绍一个小儿发热时或者需要发汗时会用到的穴位——二扇门。二扇门,出自《幼科推拿秘书》“···以我两大指肉掐揉之,治小儿汗不出,热不退。”这也是二扇门的主要治疗应用,用于发汗。另外其还有腠理之门之称,是小儿推拿发汗要穴。

二扇门

【位置】

在掌背,中指跟两侧的凹陷中。

【功效】

发汗透表,温中散寒。

【操作】

用双手拇指分别置于左右凹陷处,揉3掐1,或用一手的食、中二指分开,置于二扇门揉之。掐揉或揉均为3分钟。

【应用】

1、汗法的代表。二扇门为腠理之门,揉掐之能开腠理发汗以逐邪。邪在表如风寒、风热、风湿等症,需汗出而散者,均可选取二扇门。

2、用于治疗高热、神昏、惊风。

3、用于痰喘之症。尤以外感所致之咳嗽、哮喘、喉间痰鸣等,小孩排痰困难,可用此促进痰液的排出。

4、二扇门治疗发热有很好的疗效,在一本期刊上看到笔者介绍她的一种治疗方法,这里介绍给大家:

用拇指揉二扇门,先用拇指甲掐10次,一按一提为一次(就是指甲掐入皮肤在抬起为一次),掐入皮肤内效果更佳,后拇指腹按揉,每分钟200~300次,均按顺时针进行,速度越快越好,日一次,3天为一疗程,退热效果明显。

发汗方法的选择

二扇门是汗法的代表,在应用汗法发汗时,要注意把握疾病类型,针对不同证型,选择合适的发汗方法,如针对风寒外感,可以选择发汗散寒;风热感冒,宜选择发汗解表兼清热。还要兼顾患儿体质,对于体质强壮者,可采用强发汗,如二扇门、列缺;对于体质弱者,只能用内劳宫、一窝风等缓发汗的穴位,同时可以加用清补脾、外劳宫等以防正气受损。

此外,穴位配伍可以起到协同作用,如外劳宫可以加强一窝风的发汗作用,清天河水清除积热,能避免热性穴位过伤津液。还要避免过度发汗,过度发汗最容易损伤正气和津液,在应用时,要注意微微有汗即可,不能是大汗淋漓的状态。

罗大伦老师介绍小儿推拿穴位:2、分阴阳

中医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的基础理论之一,人体追求的最好状态就是阴阳平衡,就是《内经》说的“阴平阳秘,精神乃治,阴阳离决,精气乃绝。”意为阴气平和,阳气固密,阴阳平和协调保持相对平衡,则身体健康,精神愉快,而疾病的发生则是阴阳失调所致。小孩身体正处于发育期,更容易受到外界干扰或者其他因素的影响,而导致体内阴阳失调,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个以名字和阴阳有关系的穴位。

手阴阳

手阴阳在《小儿推拿广意》中记载“分阴阳除寒热泄泻。”对其功效仅简单说明,是在寒热泄泻类疾病均可选用。在另一本书,《厘正按摩要术》中写到“手阴阳法治寒热往来。将儿手掌向上,医用两手托住,将两大指于掌后中间,往外阴阳二穴分之。阳穴宜重分,阴穴宜轻分,无论何法,均须用此。但寒证宜多分阳,热证宜多分阴,又不可不讲也。”这对其操作应用作了详细的论述。现在手阴阳穴,多用于调和阴阳,对于寒热的不同操作手法,按上文注意操作即可,其与内八卦有相通之处。

【位置】

腕横纹两端,桡侧为阳池穴,尺侧为阴池穴,合称手阴阳。

【操作】

可分推与合推(用两手拇指自掌后腕横纹中央向两侧分推;合推为两侧向中央。)可按、揉。分、合阴阳100~300次,按揉10次。

经验方法:一般以左手托起患儿左手,左手小指或无名指放入小儿左手心,小儿自然将其握紧;以双手拇指桡侧着力,沿着小儿手掌面腕横纹,自中点向两旁分推或合推。本法可以很好地固定小儿的小手。

【功效】

平衡阴阳,调和气血,化痰散热,退热。

【应用】

1、分阴阳用于阴阳不调之烦躁不安、腹胀、口苦、咽干等。

2、合阴阳用于痰结、喘咳、胸闷等。

3、按揉可调和阴阳,用于汗证、夜啼、遗尿等。

人体与自然界密切相关,如外感伤寒、暑热等都受到四时之气的影响,人体的表里的气血发生波动,五脏之气失去平衡,阴阳失调,因而发为疾病。因此除了对疾病的及时治疗,还要懂得分辨四时之气,顺着时节,并加以预防,避免疾病,则不至于受病邪的侵犯而造成严重的损害。无论对于何种疾病,治疗是很重要,但是预防是要终于治疗的,要熟悉小儿的生理特点及易感疾病,对应季节做好防护和根据孩子体质,合理喂养,方为合理之道。

罗大伦老师介绍小儿推拿穴位:3、二人上马

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个补法的代表穴——二人上马穴。

二人上马穴

二人上马穴,出自《小儿按摩经》,其记载“掐二人上马,能补肾,清神顺气……性温和。”有滋阴补肾的功效,多用于阴虚阳亢,潮热烦躁,久病体虚,牙痛,小便赤涩等。二人上马还能止咳,当出现干咳无痰,是体内有燥痰,而燥痰则宜养阴化痰,常用二人上马。因此,二人上马可用于久咳干咳之时。

【定位】

在手背,第4、5掌指关节后方,当两掌骨凹陷中,即中渚穴。

【操作】

可揉,可掐。掐,拇指甲掐10次;揉,拇指或中指揉,3分钟。

【功效】

滋阴补肾,利水通淋

【应用】

1、补法代表,尤以补肾阴见长。

2、用于虚热,潮热,盗汗,夜卧易惊等。

3、用于小便赤涩,遗尿等。

在婴幼儿时期,孩子还不能正确的表达自己的想法,唯一的表达就是哭,难受了、饿了、不舒服、想要什么东西等等,孩子都会以哭的形式来表达,对于一些新手爸妈,孩子一哭就容易手忙脚乱,不知道孩子哭是什么原因,而对于照顾孩子有经验的老人,孩子一哭就会靠自己的经验来猜出孩子哭是什么原因,及时的处理,不但孩子可停止哭啼,家长也会安心。但是,小孩出现入夜则哭啼不眠,而白天却正常的情况,家长就要注意,这种情况为小儿夜啼,需要及时治疗。

小儿夜啼

夜啼指小儿白天如常,入夜则哭啼不眠,时哭时止,甚至通宵达旦;或每夜定时啼哭,或阵阵啼哭,哭后仍能入睡。多见于6个月以下婴幼儿。可分为心热和脾寒两类。

心热类

对于心热类型,二人上马治疗效果甚佳,主要表现为面赤唇红,身腹俱热,多泪烦躁,夜哭不止,舌红。可用泻心经100次,泻肝经150次,补肾经500次,小横纹200次,二人上马100次。

脾寒类

脾寒主要表现为面色青白,手腹俱冷,入夜啼哭不止,舌淡苔白。治疗方法可用分阴阳200次,推三关200次,补脾300次,补肺200次,补肾500次。

无论对于何种疾病,治疗是很重要,但是预防是要重于治疗的,要熟悉小儿的生理特点及易感疾病,对应季节做好防护和根据孩子体质,合理喂养,方为合理之道。

罗大伦老师介绍小儿推拿穴位:4、四横纹(四缝穴)

四横纹,出自《小儿按摩经》,其记载“推四横纹,和上下之气血,人事瘦弱,奶乳不思,手足常掣,头偏左右,肠胃湿热···”,现在应用与其记载大体相同,多用于治疗食积积滞、厌食等症。对于小儿厌食,可参考下面的穴位:

补脾经300次,补胃经300次,

运内八卦200次,推柔四横纹30~50次,

顺时针摩腹5~10分钟,按揉足三里30次。

四横纹

【位置】

掌面,食、中、无名、小指第一指间横纹。

【操作】

1、掐揉四横纹,从食指纹起每捻揉3~5次,以拇指甲掐1次,依次捻掐完四指为一遍,操作10遍。

2、推四横纹,使患儿四指并拢,术者以拇指指腹从食指纹路依次横推向小指。操作50~100次,或者逐指纵向快速推动,推10遍。

【功效】

化积消疳

【应用】

1、消法代表。善消导食积,主治胃痛、腹痛、疳积、厌食等。平时可推,能健胃,增进食欲。

2、相当于成人的四缝穴,可治疗小儿疳积,在此处行挑治法,因需要相应的针灸基础,故仅作介绍,不建议家长自行挑治。

四横纹不仅仅有消食化积的作用,还可用于咳嗽,推四横纹可调中行气、祛痰平喘,如《推拿三字经》云:“痰壅喘,横纹上”,痰涎壅滞,重揉四横纹,则可化痰止咳。

咳嗽不仅仅是肺的原因,肝脾肾功能失调,都会间接的影响到肺的功能,进而引发咳嗽,外感咳嗽多是外邪侵袭肺脏,而引起咳嗽,对此,采用头面四法配合清肺经即可,而其他脏腑引起的咳嗽,多病程较长,下面介绍脾虚咳嗽的常用穴位和推拿方法:

补脾经6分钟、推四横纹6分钟、

捣小天心1分钟、掐五指节1分钟、

按压精宁、按压威灵1分钟

以上推拿治疗均取左手穴位。推拿时用滑石粉做介质,手法要求轻快、柔和、平稳、着实,推法操作频率为150~300次每分钟。除了应用以上穴位治疗,日常注意小儿饮食调养,应纠正不良饮食习惯,不偏食、挑食,不强迫进食,饮食定时定量,荤素搭配,少食肥甘厚味等不消化食物,鼓励多吃蔬菜水果粗粮。养护脾胃,保养身体,帮助孩子健康成长!

罗大伦老师介绍小儿推拿穴位:5、大肠经

《幼科推拿秘书》中记载“胃经有病食不消.脾土大肠八卦调,”是说脾胃消化不好的时候,可以用脾经、大肠经和内八卦这三个穴位。对于脾胃疾患均可选用大肠经,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配以相关的穴位来治疗。

大肠经

【位置】

大肠经位于食指桡侧缘(指尖到指根呈一条直线),赤白肉际处。向指尖方向直推为清,向虎口方向直推为补,来回推为清补。300-500次。

【功效】

调理肠道,补法可涩肠固脱,温中止泻;清法可清利肠腑,导积滞。

【应用】

1、补大肠用于虚证腹泻,久痢可配合补脾、清小肠、止泻四法。

2、清大肠用于实证腹泻,食积便秘。

3、调大肠攻补兼施,最宜用于大便不调。

推拿大肠穴,能激发经气,调节气血,增加胃肠蠕动,调节脏腑机能,使气血和,胃肠调,经脉通,则诸病可除。小儿百脉汇聚于手,其手部穴位也是自成体系,与成人不同,在手部穴位操作,能够很好的调节气血的运行,并且操作简单,方便快捷。穴位同样具有双向调节的作用,小儿便秘、泄泻都可以应用大肠穴来治疗,只是操作的方向不同。生病了,学习治疗方法是首要的,但是做好日常的预防同样也很重要,不能因喜好而不考虑实际情况,要做到防患于未然。

罗大伦老师介绍小儿推拿穴位:6、胃经

“胃经”穴名出自清·熊应雄所著的《小儿推拿广意》,在小儿推拿临床应用非常广泛 ,主要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疾病。《推拿三字经》中记载“大指根,震艮良,黄白皮,真穴详,俱此方,向外推,立愈恙。”大概意思是,胃经位于腕横纹至大指根横纹,在大鱼际肌赤白肉际处;呕吐是胃气上逆,用清胃可以使胃气下降,因此用清胃经,清胃经是向外推至大指根横纹,清法可以使胃气下降,而且胃气以降为顺,故而实证,胃只用清法。

胃经穴

【位置】

位于掌面,拇指第1掌骨桡侧缘。(胃经的位置不同流派略有不同。小儿推拿三字经流派胃经的位置,是在第1掌骨桡侧缘赤白肉际处;还有的书上胃经的位置是第1指节桡侧缘。今天给大家演示的是三字经流派的定位。)

【操作】

用拇指指腹于第一掌骨桡侧缘从掌根向指根推3~5分钟,为清胃经。

【功效】

清胃,降逆,通腑。

【应用】

1、可用于胃热所致之牙痛,口臭,口疮等,清热力较强。

2、降法代表。用于胃气上逆之呕吐、呃逆等。

3、用于大便秘结、腹胀等。

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长,对孩子的照顾更是尽自己所能,希望给孩子吃好的,但是喂养孩子食物,如果超出了孩子脾胃功能的运化能力,反而会成为孩子的负担,由于喂养不当,损伤脾胃,造成脾胃运化功能失常,出现消化系统病症有不断增加的趋势,常见为积食、厌食等。因此在辨证明确的前提下,以清胃经为主穴,配合其它穴位,进行辨证推拿,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效果。对于此类疾病,清胃经作为主穴,推拿时间要长,手法应可以稍重,速度宜达到每分钟120~160次。

便秘可以用下面的配穴:

清胃经200次,补脾经200次,清大肠经500次,揉上马2分钟,运外八卦200次,推下七节500次,伴厌食可以揉板门,掐四横纹(四缝)。

在小儿腹泻时,可以用清胃经,以清热利湿。胃是以降为顺,所以胃经临证手法是以清法、泻法为主。

罗大伦老师介绍小儿推拿穴位:7、脾经;8、板门

三字经流派脾经是位于拇指第二指节桡侧缘,推法是向心为补,离心为泻。即补脾是在拇指的桡侧从下向上推动。板门穴,又被称之为脾胃之门,是小儿推拿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常用穴,最早记载于《小儿按摩经》:“揉板门,治气促,气吼,气痛,呕胀,除疳积。”板门用揉法,能健脾和胃,消食化滞,运达上下之气。下面是脾经和板门穴的定位和相应手法功用。

脾经穴

脾经的定位:位于小儿拇指的桡侧缘。

功效:调补脾胃,化积和中。

补脾经:因为小儿“脾常不足”,常用补法!家长用左手握住孩子的手,用拇指的指腹由小儿的拇指端直推至指根,约3分钟。

板门穴

板门穴位于:手掌大鱼际平面。

功效:消食化积导滞、止泻、止呕。

揉板门:采用拇指揉法,一手握住小儿的手,另一手拇指在手掌大鱼际平面揉动,约3分钟。

补脾经适用于消化功能差、营养不良等情况,如厌食、消瘦、面黄乏力、泄泻、胃肠无力之便秘等,脾虚者可平时用补脾经,捏脊,按揉足三里;揉板门能健脾和胃,消食化滞,运达上下之气。多用于脾胃功能减弱的疾病,还可配合补脾,清胃,摩腹等操作。

小儿脾胃较弱,重在日常护养。明人万密斋曾言:“调理脾胃者,医中之王道也。节戒饮食者,却病之良方也。”故护养小儿脾胃以预防疾病的关键在于节制饮食。小儿年幼无知,常不知饱胀,暴饮暴食,以致有伤脾胃。要了解饮食宜忌,合理喂养。小儿饮食宜热、宜软、易消化者,冷食、甜食、硬物只会增加脾胃负担。只要脾胃功能正常,自然气血充盛,五脏六腑皆得濡养。好的习惯要在日常生活中养成,这样方能长久,对孩子的成长也更有利。

罗大伦老师介绍小儿推拿穴位:9、涌泉穴

在《小儿推拿广意》中记载了涌泉“揉之左转止吐,右转止泻。”并未提到其清热的作用。在《幼科推拿秘书》中记载“涌泉穴,在脚板心中处,”“涌泉穴,在脚心不着地处。左揉止吐,右揉止泻······退烦热,亦妙引热下行。”现代王道全在书中也认为左揉涌泉止呕,右揉涌泉止泻,在治疗泄泻、呕吐时,涌泉多是作为配穴。此外在《幼科推拿秘书》中还记载,涌泉久揉亦能治眼疾。

涌泉穴

【定位】

位于足底,屈趾,足掌心前正中凹陷中或前1/3与后2/3交接处的凹陷中。

【操作】

可以用拇指指腹向足趾方向直推,称为推涌泉;

还可以用指端头,为揉涌泉,50~100次。

【功效】

引火归元,滋阴补肾,清虚热。

【应用】

1、用于阴虚火旺,五心烦热,烦躁不安等。

2、降法的代表,可用于呕吐的治疗。

小儿腹泻注意事项

常用的止泻类手法有:

补脾,清肝,补肺,补肾,推大肠,摩腹,揉脐,揉中脘,揉龟尾,按揉足三里,捏脊,推上七节。

对于小孩拉肚子,常见的是脾虚泄和伤食泄!

大便稀薄,形体消瘦,舌淡苔白,是脾虚泄的表现;而大便臭秽,口臭腹胀,或有恶心呕吐,舌苔厚腻,为伤食泄的表现,这两种是比较常见的,但是操作方法力度是不同的。

虚证泄泻,操作应力度轻柔、时间长、频率缓,逆时针摩腹;反之若为伤食等实证泄泻,宜力度重、时间短、频率快,顺时针摩腹。根据上述症状的不同,选用的穴位也就不同了。

罗大伦老师介绍小儿推拿穴位:10、水底捞明月

《小儿按摩经》中记载复式操作“水底捞月”做法:

“先清天河水,后五指皆跪,中指向前跪,四指随后,右运劳宫,以凉气呵之,退热可用”。

相信大家看了此句都会觉得一头雾水,学习起来会有许多困难,但是结合《保赤推拿法》、《万育仙书》可知其操作应为: 先清天河水,然后五指弯曲,中指较其余四指稍前,后以屈曲的中指背节突起右运劳宫,有退热功效。在《幼科推拿秘书》中记载了水底捞明月的功效和操作:

“水底捞明月、此退热必用之法也。水底者,小指边也。明月者、手心内劳宫也。其法以我手拿住小儿手指,将我大指自小儿小指尖旁推至坎宫,入内牢轻拂起,如捞明月之状。再一法,或用凉水点入内牢,其热即止。盖凉水心肌、行背上、往脏腑。大凉之法,不可乱用。”

现在多用《幼科推拿秘书》介绍的操作方法。

水底捞明月

【位置】手掌

【操作方法】

医者持患儿左手四指,掌心向上,右手食、中二指固定其拇指,以右手拇指指端自患儿小指尖,沿小指掌面至指根,经小鱼际至小天心(位于手掌根部,大鱼际与小鱼际相接处),后转入内劳宫穴再一拂而起,如捞明月之状,操作30~50次。或者先滴一、二滴凉水在掌心,用中指在内劳官周围旋运之,并结合以口吹气,边吹边旋运推之 (以不超过十八口气为限)。

【应用】

该法形象地表示:水底为小指根,指的是肾水,明月是指手掌心内劳宫穴。故性寒凉,有清心火,退实热之功。对于高热实证,疗效尤佳。

常用退热手法

从单个穴位到复式操作手法,退热作用的有很多,常用的退热类手法有:

揉太阳,掐内劳宫,清脾,清心,清肺,揉外劳,推三关(表热),推六腑(里热),水底捞明月,清天河水,打马过天河,揉按涌泉,推下七节骨,按肩井等。

这么多穴位都有清热的作用,那是不是小孩发热的时候,上面的都做一遍孩子就会烧退了,当然不是,上面的穴位都有清热的作用,但是各有偏颇,例如心经有热当用清心,而做清脾,则不会清除心经的热,还会影响到脾。因此,大家学习小儿推拿的同时,也应适当的学习相关中医知识,对一些简单的情况能够有所判断,正确的选穴和操作方法,才能达到治疗的目的。

【点下方^.^】了解-购买玉灵膏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温胆汤 » 罗大伦小儿温胆汤泡脚
大补气血,推荐食疗古方玉灵膏
大补气血,推荐食疗古方玉灵膏

贡轩园 天然守真

购买玉灵膏